正确认识和预防狂犬病

发布时间:2018-09-05   浏览次数:6180


夏季天气炎热,犬类动物烦躁不安,加之人们穿戴较薄,一旦被带有狂犬病毒的动物所伤,极易感染狂犬病,因此夏季已成为狂犬病发病的高峰期。狂犬病防控的关键是确保“狗不带毒,犬不伤人”,犬类管理是控制狂犬病疫情的核心。

一、什么是狂犬病?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公共安全的人畜共患病,也是迄今人类唯一病死率高达100%的急性传染病。患狂犬病的犬是人感染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猫,野生动物中的狼、狐狸等也能传播本病。

二、狂犬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人被带毒的犬或其他动物咬伤后,视咬伤的部位及伤口的深浅、大小不同而潜伏期也有所不同。咬伤部位在颈部以上且伤口又重者,潜伏期较短,可短至数日;咬伤四肢远端伤口轻者,潜伏期较长,可至几年、十几年。人狂犬病临床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狂躁型,常出现兴奋症状,尤其是恐水,80%的狂犬病属于此型;另一种麻痹型或称哑型狂犬病,无明显兴奋症状,一般不出现恐水,不足20%的患者为此型。

三、哪些人是狂犬病的高风险感染人群?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狂犬病都普遍易感。由于接触动物的机会不同,在男性青壮年农民中发病较多。从近年来全国狂犬病的发病病例来看:男性约占65%-70%。不同年龄组发病数不同,0岁-7岁的儿童约占17%;8岁-19岁的青少年约占23%;20岁-60岁年龄组约占50%。由此不难看出,狂犬病对儿童与青少年的危害很大。某些职业如兽医、野外工作者、实验室工作人员有较多危险感染狂犬病。

四、如何预防狂犬病?

  狂犬病的预防主要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接种疫苗等几个步骤。

1.加强犬只管理。 控制传染源主要是家养犬免疫、消灭流浪犬以及对可疑病犬和猫的捕杀。

  2.减少接触机会。 尽量远离大型犬、烈性犬,不要主动接近被拴着或正在进食的犬只,尤其是不要近距离接触流浪犬、流浪猫。

    3.及时清洗伤口、及时接种疫苗。 一旦被动物咬伤或抓伤,一定要尽快正确清洗伤口和应用狂犬病免疫制剂、防止发病。伤口较小、较表浅、无大活动性出血时,可自行先用自来水或肥皂水直接冲洗伤口,至少冲洗30分钟,尽量把可能进入伤口的病毒冲洗掉,冲洗之后要用干净的纱布把伤口盖上。并立即前往辖区内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区预防保健所和市人民医院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进行救治。